10月16日,为进一步落实OBE教育理论,推进本科教育课程改革,展示“领航”项目的教学成果,闭晓静老师在11栋405教室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。本次公开课的主题为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”,“领航”计划项目组成员及部分马院教师到场观摩并研讨。
课堂伊始,闭晓静老师与同学们以选择题的形式回顾了必要的前置知识,随后用当代中国的科技成果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作对比,引领学生穿越时空,使思绪回到那个百废待兴又充满希望的新中国成立初期。闭晓静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学情问卷调查,在学生感兴趣的多个问题中,以三大核心问题为逻辑主线,层层深入。首先回应“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?” 通过精炼的讲解与史料分析,阐释新民主主义社会在革命前途、经济结构、阶级关系等方面的特殊性,帮助学生理解了其作为“桥梁”而非“终点”的历史定位。其次,回应“为什么要过渡到社会主义?” 从实现国家工业化、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和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,阐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与深刻意义,帮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初心与远见。最后,通过解答“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?” 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:“一化三改” 的总路线。通过对“社会主义工业化”与“农业、手工业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”的详细解读,帮助学生们系统了解这场深刻社会变革的具体路径与宏伟蓝图。
为消解“课堂沉默”现象,闭晓静老师巧妙设计了多元化的互动环节,让课堂气氛高潮迭起。在“击鼓传花”游戏中,随着鼓声戛然而止,手持“花”的同学需要快速回答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,紧张刺激的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注意力。随后的“随机点名”环节,则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课堂思考,随时准备分享自己的见解。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,不仅巩固了知识点,更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,实现了“以学生为主体”的教学理念。
课程结束后,参与观摩的同事与校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评课研讨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何良俊在总结点评中指出:“闭晓静老师的这堂课,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。它让学生们在探寻历史发展脉络的过程中,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‘能’,马克思主义为什么‘行’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‘好’,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。”
本次公开课活动,不仅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,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、共同进步的宝贵平台,对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、提升育人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 
 
公开课课堂